常见问题
目前,博物馆展陈的内容设计大部分由博物馆自身完成,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展陈效果的基础上局部调整,不可避免出现“千展一律,百馆一面”。对于多数展陈而言只是换了一种“行头”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面对众多展陈共性的同时,个性化显得特别急切并尤为重要。
带着思想做设计
博物馆展陈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展览设计,有着特殊的规律和独特的语言。任何一个优秀的展陈都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判断一个展陈设计方案是否具有个性化理念主要看它是不是全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藏品内容的思想性。如果偏离了展陈内容,即使形式再新奇,感官冲击力再强,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然而在传统的展陈设计模式里,往往是博物馆人员先提出要求,再由专业设计师来负责编写陈列大纲,施工人员负责实施展览。但合作展陈公司设计师受到文化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短时间内正确把握、深刻理解展陈内容,很难与展览要求的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
如何达到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紧密结合?一方面,博物馆负责人要与展陈公司设计师有足够的沟通,理清思路,掌握展陈主题,使展陈的创意和技术手段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展品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展陈的核心内容及表现重点应与相关专家进行集体研究、讨论、评审,根据文物展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最终予以确定,因为急功近利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工!
带着主题做策划
大到国字头一级馆,小到民间私营馆,其藏品数量也不能应有尽有。所以设计者或策展人必须对所展藏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足够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从中提炼出相对准确的思路,以便传达给观众准确的展览信息。
个性化展陈并不等于精品展、建设成就展、历史演进展等耳熟能详的一般性展陈。从主题上不能仅采用展品历史脉络、人物生平介绍“教科书”式的表现方式。要从展品的历史背景、出处、工艺、用途、故事以及文化价值展开思路,找到每一个展品之间的关联,通过整理构成一个新颖的主题,根据拟定的主题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营造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展览环境。
“野性之美(Savage Beauty)”作品展
今年8月2号结束的英国伦敦Victoria&Albert博物馆具办的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野性之美(Savage Beauty)”作品展,参观者络绎不绝,再次证明该展览取得举大的成就。展陈方面,这次展览是在原先的基础上,V&A博物包增加一间展厅,专门介绍McQueen在伦敦初出茅庐时的职业经历,还原他当时作为一位睥睨典范的新人设计师,是如何淬炼那把神奇的剪刀,形成自己的标志性风格,从而在这座他出生、成长的城市崭露头角继而名动世界。此外在Alexander McQueen 2006年秋冬女装秀的闭场,McQueen以3D全息投影的方式让身穿欧根纱长袍的凯特·莫斯(Kate Moss)飘然出现在秀场上空。亚历山大·麦昆展览的成功不仅从展品上获得关注也从展览的形式上多年以后依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带着方法诠释意义
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自身职能定位为历史文物与艺术作品收藏与展陈。然而很少有人正确辨析何为“历史”,如何利用好展品、藏品诠释历史。在做展陈的过程中只把它们做为“历史的见证”再配以简单的说明来附会展览主题。难免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文”“物”造成脱节,诉求感缺失,缺乏创新。使观众在参观完以后不能留下深刻的良好的印象。如果这样就完全背离了展陈的意义甚至无法展示展品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要做一个成功的,有意义的展陈,首先有个良好的参观路线。一个好的参观路线,能让观众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达到身临藏品其境之感。感受藏品历史文化的同时,思路能够跟着“穿越”到一个情景中来。其次,还要有正确完整和经过考证的展品文本解释,来增进观众和展品之间的亲和力,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产生共鸣,增强参观兴趣,加强记忆。
观众是博物馆展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博物馆应设法保持其对观众体验的恒久吸引力。乔治·蓬皮杜艺术中(Centre National d'art et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心首任馆长蓬杜·于丹(PontusHulten)指出:博物馆的馆长首要任务是培养观众,不仅仅是策划大型展览,还必须培养出信任博物馆的观众。公众来看展览不是因为展出大师的作品,而是因为觉得博物馆里的东西实在是太有趣。
博物馆要挖掘展品的巨大价值,不是经济价值,而是历史、道德、精神、审美、文化等价值,帮助观众走近历史走近艺术,使其感到参观的乐趣和魅力所在。
卢浮宫内景
卢浮宫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博物馆的榜样,是因为无论是建筑还是展览模式,它都不固守传统,大胆创新。不固守传统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而是在此基础上激发展览的生机和创新活力。虽然中国博物馆在展览展陈方面还不及世界最高水平之列,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总结成果经验,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对观众参观体验的责任感使命感因势顺导,个性化成功展陈指日可待。